原创 David P Barash 酷炫脑
作者 | David P Barash
翻译 | Caroline
审校 | 酷炫脑
美工 | Jenny
编辑 | 加薪
人们为什么会喜欢滑稽动作和脸上的馅饼呢?或许正是因为它们能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幸灾乐祸之情。
看到别人难过,我们大多数人心里也会不好受,这就是人们常说的“同理心”,或者叫作“同情心”。但你有没有想过,有时候看到别人失望、苦恼,甚至痛苦,我们心里反而会有一丝窃喜?这种感觉,虽然很少公开说出来,甚至自己也不太愿意承认,但它确实存在,而且相当普遍。
这种感觉,我们不需要知道它的德语名字“schadenfreude”也能感受到。这个词的意思就是“以他人的痛苦为乐”。虽然英语里曾经有个类似的词“epicaracy”,但现在已经没人用了。不过,这种感受却一直伴随着我们。不管你承不承认,大多数人其实都不喜欢这种感觉,但它就是普遍存在,甚至可以说是人类跨文化的一种共性。现在,“幸灾乐祸”这个词已经成了我们表达这种感觉的常用语。
幸灾乐祸(schadenfreude)这种情绪也不是西方或现代独有的。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,就有了类似的表达“幸灾乐祸”,这个词在现在的普通话里还在用。古罗马的诗人卢克莱修也曾在《论事物的本质》里描述过类似的情感:“站在陆地上,看着别人在狂风巨浪中挣扎,竟觉得有种莫名的快感。”
当别人感觉不好的时候,承认自己感觉很好,这有些不光彩,因此也很尴尬。我们的情绪和倾向(比如嫉妒、羡慕、冲动)并不会因为我们不引以为豪就消失。甚至有人认为,“幸灾乐祸”可能还有生物适应的意义。进化论里的“适存度”这个概念,就是比较个体的相对成功。如果一个人的适存度大于1.0,那就意味着他的体质比一般人好。而适存度的提高,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成功,有时候也是因为别人不成功——尤其是当那些人不是自己的亲人的时候。所以,也许这就是为什么“幸灾乐祸”会这么普遍的原因之一。
Via:Giphy
与此同时,有研究证据表明,一个人的幸灾乐祸倾向与他的自尊成反比,这是有道理的,因为条件较好的人受到他人成功的影响较小,因此他们可以更加无动于衷。他们不会受到那些“低于”他们的人的影响,所以这些人的不幸也不会让他们感到更快乐。反之,那些不太成功的人,由于自身的弱势或无力感,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威胁,因此也更容易因他人的苦难而感到振奋。
如果幸灾乐祸有基于正义的基础,那么它可能会促使人们普遍要求惩罚恶人,并让许多人在坏人受到应有惩罚时感到满足。这也为好莱坞的经典结局提供了动力,在这些结局中,正义得到伸张,坏人因罪行而受苦,观众则感到欣慰。但抛开正义不谈,这种体验是如此普遍,以至于在音乐剧《Q大道》的歌曲《幸灾乐祸》中,观众都能在自我认同中开怀大笑。歌词唱道:“此时此刻,你落魄潦倒,感觉糟糕透顶。而我看到你如此悲伤,心里竟有些欢喜……”歌手还列举了一些例子,比如“全A的学生得了B,前男友生病……”等等
早在耶稣之后的2世纪,教父良(Tertullian)就写了大量关于地狱的文章。他坚持认为,优秀基督徒在天堂得到的奖赏之一就是永远目睹被诅咒者的痛苦——当然,良的信徒中基本上包括了所有不同意他观点的人。12世纪的《唐代尔的幻象》在当时非常流行,很大程度上(人们猜测)是因为它详细描绘了犯罪者所受的苦难,令人毛骨悚然。这是一种神学上的幸灾乐祸。至于但丁在详细描述地狱中人的痛苦时,是否也在表达他自己的幸灾乐祸,我们不得而知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《地狱篇》长期以来比《炼狱篇》和《天堂篇》更受欢迎,尽管这三部作品的艺术成就难分伯仲。这或许反映了但丁的幸灾乐祸,也或许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幸灾乐祸。
总的来说,“幸灾乐祸”这一情绪并不被社会所看好。《圣经》中对此情绪持批判态度,并发出警告:“你的仇敌跌倒,你不要欢喜;他跌倒的时候,你不要欢喜,免得耶和华看见,就不喜悦你,将怒气转到你身上。”就连悲观厌世的哲学家叔本华也对幸灾乐祸持否定态度,他认为这是人类最邪恶的情绪之一:“感到嫉妒或许是人之常情,但品尝幸灾乐祸则是一种病态。”
然而,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,这种情绪是可以被复制的。2011年,一项针对纽约洋基队和波士顿红袜队这两支传奇对手球队的fMRI研究发现,当对方球队遭遇挫折时,球迷们大脑中的愉悦中心会活跃起来。同样,2006年的另一项fMRI研究也显示,当受试者看到被设定为犯罪者的人受到惩罚时,大脑中的某些区域会出现正向激活,而且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产生这种效应。
在喜剧艺术中,幸灾乐祸也扮演着重要角色。它是许多肢体喜剧的支柱,几乎贯穿了《三傻大闹宝莱坞》的每一集,也是查理·卓别林作品中的常客。人们为什么会喜欢滑稽动作和脸上的馅饼呢?或许正是因为它们能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幸灾乐祸之情。此外,巴掌棍这种木制装置也利用了人们的幸灾乐祸心理,它在击中受害者时会发出巨大声响(但不会造成实际疼痛),让观众在笑声中得到满足。
葬礼虽然主要是表达对逝者的共同悲伤和敬意,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解脱的机会,甚至是一种隐秘的快乐。因为逝者的遭遇并没有发生在参加葬礼的人身上,所以当看到别人遭遇不幸时,人们可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轻松和欣慰。
美国拉比哈罗德·库什纳(Harold Kushner)在他的《当好人遭遇不幸》一书中就描述了这种现象:“当坏事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时,我们会感到一种欣慰。”他解释说,虽然人们通常不会希望自己的朋友生病,但当坏事真的发生在别人身上时,他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令人尴尬的感激之情。
然而,人们往往更容易为自己的幸灾乐祸行为辩解,尤其是当不幸降临在被认为是罪有应得的人身上时。但库什纳指出,当别人的麻烦成为他们的问题而不是我们的问题时,我们会感到一种轻松和欣慰,尽管这种轻松并不体面但普遍存在。
那么,是否存在与幸灾乐祸相反的情绪呢?我们可以尝试构造一个虚构的词“freudenschade”,来表示“别人高兴时的不快”。或者更积极一些,“freudenfreude”可以表示“当别人快乐时自己也快乐”。事实上,在巴利语和梵语中确实有一个词“mudita”来描述这种情绪。它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,与佛教哲学/宗教注重的慈悲相一致,但更进一步地包含了对他人的仁慈和无私的喜悦。这种喜悦来自对他人幸福或成功的感知,与幸灾乐祸形成鲜明对比。
既然我们已经把“幸灾乐祸”从阴影中拉了出来,那么应该如何面对它呢?一种可能是当它出现时我们为其喝彩,毕竟它是人类“自然”的情绪反应之一。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很多自然现象并不都是好的。因此,最好的办法可能是接受德尔斐格言“认识你自己”的教导,在出现幸灾乐祸时不要被吓一跳而是要冷静地反思自己。作为人类,我们必然会经历各种情绪反应。但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它们。
Via:《legal High》
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微信群
微信加群
为促进前沿研究的传播和交流,我们组建了脑科学专业交流群,长按下方二维码,即可添加小编微信进群,由于申请人数较多,添加微信时请备注:城市/年龄/性别
参考文献(点击滑动查看)
1.Kushner, H. S. (2007). When ba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. Anchor.
2.Cikara, M., Botvinick, M. M., & Fiske, S. T. (2011). Us versus them: Social identity shapes neural responses to intergroup competition and harm. Psychological science, 22(3), 306-313.
酷炫脑长期征集脑科学、心理学类文章,欢迎投稿
投稿请发邮箱:2829023503@qq.com
点这里,让朋友知道你热爱脑科学
原标题:《幸灾乐祸:为什么我们能从他人的痛苦中找到快乐?》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