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完了二哈里最醒目的两个反派后,想紧接着写一写故事里最醒目的好人,楚晚宁。
从楚晚宁的人物线中,我看到了三层隐喻:
🐣想要做一个好人是很困难的,为善是这世上最难的事。因为渡人渡己本是相伴而生。
🌌长时间不被见证感受的人,会误以为自己拥有感受是一件可耻的事,对吐露脆弱感到十分不安。
🧊耻于拥有感受的人,也会耻于流露爱意和承认错误,这会带来关系里的许多误解与错过,一样也会伤害他人。
从怀罪大师的卷轴中,能够看到楚晚宁曾经也是一个率真的孩子,能够自如地表达情感,对他人完全敞开心扉。
怀罪大师与楚晚宁,就像很多家庭关系一样,和常识中我们以为的“孩子更需要父母”相违背的是,“父母更离不开孩子”。
现实中有相当多的父母总会标榜自己给予了孩子太多太多,觉得孩子到了一个年龄,就应该回报自己了,殊不知这样的认知,会消磨人与人天性里的爱意。
人与人的关系,并非只是有形的付出。
的确,母亲在怀孕分娩的过程里,承受了太多的辛苦,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里群花费的时间、物质,都肉眼可见地给了孩子。
但父母也同样在得到,父母得到了一个生命体全然的信赖、关注和忠诚。
除了孩子,没有任何关系能够给予自己这类无形的财富。
孩子从睁开眼的那一瞬,ta的世界里就只有父母,ta把自己所有的脆弱与依恋以及对世界初次构建的权力都给了父母。
孩子会信奉与继承父母的信念,会模仿他们,就像楚晚宁最早聆听怀罪大师的教诲,跟随他修行一样。
当楚晚宁因为遇见墨燃而开始探访人间,拥有了自己的主张后,怀罪犯了许多父母都会犯的错:
他自恋地认为,楚晚宁并非独立的生命体,楚晚宁是自己的私有物件,理应听话,遵循自己的意志,任自己使用。
自恋的父母杀伤力极大,他让楚晚宁交出灵核,如同现实生活里父母要求孩子还钱,还成长中的养育费。
现实生活里,有的孩子妥协了,选择了听话来避免失去关系,或者为了生存不得不自力更生。
不幸中万幸的是,楚晚宁拥有坚定的自我意识,他宁可放弃与怀罪的关系,宁可付出惨痛的代价,也要下山渡人。
如同青春期的少年,要用叛逆的方式彰显自我。
楚晚宁灵核的碎裂,标志着他与怀罪之间情谊的消失。两个人只剩下了借贷关系,而非情感关系。也意味着,楚晚宁成为了楚晚宁。
好在怀罪最后醒悟了,修复了楚晚宁的灵核。
但那个自如地袒露脆弱的楚晚宁却死去了,就像有的孩子,没能在父母这里获得成全与支持,不得不逼迫自己独自长大。
下山后的楚晚宁因为不谙世事,也没有父母的辅助与引导,可想而知会遭受许多的挫折。
在独自舔舐伤口的过程中,往往心中十分苦涩的人,会格外铭记他人的雪中送炭。
之所以楚晚宁会常常有强烈的“不配得感”——觉得自己配不上美好的事物、自己不够好,也是来自于他与怀罪的决裂,扼杀了自己的脆弱,他把脆弱留在了与怀罪这段关系的过往里。
一个人能否安然地独处,可以看出他是否是喜欢自己,对自己有信心的。
摈除了互联网、手机、工作、关系;摈除夜游神,摈除修补结界……
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,他是否面对自己的时候也是松弛的。
我们每个人回归自己本身的时候,哪怕夜深人静,也依然能听到声音。
这个声音来自另一个自己,像眼神一样注视着自己,会说出许多审判的话:
“我不好看的”、“我真丑”、“脾气差”、“年龄大”…
他是社会外界的标准里,幻化出来的声音。
作为读者,能够对楚晚宁最移情的地方在于:他是如此地不接纳自己,不喜欢自己,他不懂得正确地认识自己。
我相信或多或少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刻。
恐惧的时候却表现得愤怒,疲倦的时候硬撑,明明自己有时候也是需要他人的却佯装不在乎,想靠近却退缩,无助的时候耻于开口……
楚晚宁睡觉的时候,蜷缩在角落里;因为对依赖他人感到不安,所以无法御剑。
他按律束人,也按律束己,他一直在为成为“好人”而践行着,把自己向一个神的符号看齐,希望能够渡人。
却唯独迈不过对自己人性的接纳,渡他自己。
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里将人格分为本我、自我和超我。
超我是信仰中的自己,意味着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。
自我是现实中的自己,意味着对社会的适应。
本我是原始先天的自己,意味着所有天然的渴望与需求。
楚晚宁作为神木,他出生具备“神性”的能量,并且神性的能量很强烈。可他同时因为化身为“人”,脱离不了人的七情六欲,
如果用楚晚宁神性隐喻“超我”,理性隐喻“自我”,七情六欲隐喻“本我”。
由于楚晚宁超我的力量太过强大,他的本我被他压抑着。自我一方面需要协助超我来渡人,另一方面又需要负责挤压本我的需求。
所以他活得辛苦。
他的确在努力做一个公正的好人,但如果用如此辛苦的方式做好人,也相当于他没有做成好人,因为好人善待的第一顺位对象,也需要先学会对自己好,他唯独辜负了他自己。
但是这不怪他,正如珍妮特·温特森的某段话:
“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应该期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,虽然很少事如人意。我没有得到那种爱,我是个很紧张、警惕的孩子……
如果在你还小的时候,爱不可靠,你就会以为爱的本质——它的特征——就是不可靠。
儿女在长大以前不会挑父母的不是。
起初,你得到的爱就是你确定的爱。
我不知道爱可以有持续性。我不知道人的爱可以依赖。”
长期自我的感受不被见证、不被鼓励表达的经历,会渐渐让自己也学会自我忽视,从而变得自卑、自闭。
楚晚宁是一个踏踏实实做事的好人,只是楚晚宁不懂得流露爱意。他的个人形象如同隐喻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。
倘若他懂得打开自己,他就不会在人魂状态下,才有勇气对墨燃说自己罚的太重。
家族的代际效应是每个人都很难逃脱的宿命。尽管很不甘心承认,但人能够成为什么样子,不完全由自己说了算。
即使是作为神木的楚晚宁,他想成为一位好人,可他也一样因为怀罪很难向他承认自己的负罪感与歉疚,所以楚晚宁没能在怀罪圆寂前与内心的脆弱和解。
也因为这一点,楚晚宁做不到允许自己公然示弱。
流露爱意需要做到坦率地承认自己也会因为爱一个人而需要对方,楚晚宁不承认,仿佛承认了就是在示弱,在给别人添麻烦。他总是包裹着自己,生硬地默默付出。
哪怕想要对墨燃好,也只是给墨燃夹个蟹粉狮子头,然后给他介绍菜的做法。
小说里尚且还能够得到疗愈的结局,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这样的失之交臂。
英国精神病专家莱恩说,一个高高在上、道德严谨、措辞严厉,从来没有任何污点,也不会有承认任何错误的母亲,通常会导致儿女严重自我攻击和精神分裂症。
如果墨燃没有被种八苦长恨花,楚晚宁如果永远学不会承认自己也有人性的一面,也会犯错,也需要道歉,或许他也在不自知的情况下,违背着他“众生为首己为末”的诺言,因为他既伤害着他自己,他自己也是众生的一员,也伤害了墨燃。
想要做好一个好人,真的非常困难。楚晚宁已经做的很好了。
因为即使是前世罪恶滔天的墨燃,他也有恻隐之心,想要救赎。一个彻底的圣父般的好人,是连犯错的人也会有同理心的。
可是,真、善、美的序列里,真实应该摆在第一位。
能够对自己的七情六欲诚实与接纳,才能懂得如何对自己善良,才能更好地培养健康的超我,也就是恰如其分利己利他的美德。
楚晚宁因为在接纳自己人性的方面不擅长,所以他的美德有时也在伤害他的真情,他对他自己辜负太多。
在楚晚宁与墨燃大结局的时候,楚晚宁的人物成长也终于达到一个巅峰,他说:“就让我自私一回,陪他去死。”
此时,他终于从神坛走了下来,拥抱自己的人性。